“霹隆”破局:无人后勤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 :前线绞杀,后勤为王。乌军深知此理,其无人机24小时猎杀俄军运输车队,连摩托车都不放过。这“最后5公里”的补给噩梦,曾让俄军攻势屡屡受挫。但“霹隆”无人运输机的横空出世,彻底改写了剧本。这头载荷高达200公斤的“空中骡马”,能无视地面威胁,穿梭于炮火间运送弹药、给养、后送伤员,甚至执行侦察任务。它让俄军前沿部队的“粮道”由“羊肠小道”变成了“空中走廊”,极大缓解了绞杀战的“后顾之忧”。[page]
二、 体系化绞杀:乌军困兽之斗难破“天网”
看官们,俄军新战法的恐怖之处,绝非单项武器之利,而在于其 首次在实战中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“无人-智能作战体系” ,实现了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体系碾压”的质变。
“上帝视角”指挥: 无人机(侦察/打击)、智能地雷(封锁/杀伤)、远程炮火(火力覆盖)、电子战(压制乌军通信/无人机)、“霹隆”(后勤保障)以及地面精锐突击群(最终清剿),这些要素在统一的情报信息链路(如Strelets系统)指挥下协同运作。战场不再是平面的,而是形成了从太空(卫星)到天空(无人机)到地面(传感器/部队)再到“地下”(智能地雷)的多维立体杀戮空间。乌军任何异动,都可能触发体系中某一环节的致命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