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炸的余波,让德国人至今仍在买单。工业电价飙涨三倍,化工巨头巴斯夫直接关停路德维希港工厂,将生产线迁往美国得州。账本上的憋屈更甚:默克尔政府押注95亿欧元建的北溪-2管道,连一天都没用过就成了废铁;北溪-1里存的32亿立方天然气,索赔官司打了三年仍无果。 2025年夏天,吕根岛的酒店老板克劳斯算了一笔账:“电费占了我成本的38%,再这样冬天只能关店。”这绝非个案——挪威虽取代俄罗斯成为德国第一大供气国,但四倍高价进口的液化气,让整个工业体系喘不过气。
最让柏林议会炸锅的,是谢尔吉的身份。当德国检察官今年8月公布其姓名时,《图片报》头版标题咆哮:“我们三年给了乌克兰200亿欧元援助!结果他们的人炸了我们的能源命脉?” 这种愤怒源于诡异的调查轨迹。爆炸后,丹麦军舰第一时间封锁现场,瑞典派出深海机器人取证。可到2024年2月,两国突然宣布终止调查。瑞典给德国的解释是:“案情太敏感,不便公开。”丹麦更干脆,结束调查却不确认结果。 德国成了唯一坚持追查的国家或地区,却屡遭盟友背刺——去年7月,他们在波兰发现关键嫌犯弗拉基米尔·Z的踪迹,波兰政府拒绝配合抓捕;监控显示,此人坐着乌克兰大使馆牌照的车,大摇大摆穿越边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