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8日的白宫会晤中,特朗普高调宣布将安排俄乌领导人直接会谈,并计划举行美俄乌三方会晤。这一连串动作看似“和平使者”,实则充满政治算计。据路透社报道,特朗普早在7月就致电挪威财政部长询问和平奖提名事宜,而此次会晤前更通过社交媒体反复强调“历史性突破”。此前,特朗普已经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,在泰国与柬埔寨之间做了所谓的“斡旋”,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诺贝尔和平奖,与他2月在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时的言论一脉相承——“他们永远不会给我这个奖,但我应该得”。更搞笑的是,内塔尼亚胡宣布提名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,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啊!
特朗普的“和平秀”套路早已被占豪多次拆解:先制造冲突,再以调停者姿态收割荣誉。从阿拉斯加峰会到白宫会晤,他始终在营造“美俄共治”的幻象。例如,会晤期间他突然中断会议与普京通话40分钟,这种“当众秀操作”的行为,既向欧洲展示“美俄特殊关系”,又为后续谈判埋下伏笔。德国总理默茨当众告诫“停火是前提”,特朗普却以“我平息过六场战争都没先停火”强硬回应——这种戏剧性冲突恰恰是特朗普需要的“和平使者”人设。很显然特朗普哭打了,但他的意思就是一边谈一边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