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主义的悖论于此显现:它本可凝聚民心,却因印度经济“强硬”不起来而沦为笑柄。军事装备依赖美国进口,能源靠国际市场,高科技产业受制于人——这种全方位对外依赖,注定印度在贸易战中只能当“配角”。莫迪走在钢丝上:一边应付特朗普,一边安抚民怨,访华时还得强装体面。这“外交杂技”考验的不只政治智慧,更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短板。看官想想,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资本主义下易演变为扩张野心(如印度在非洲的殖民尝试),但缺乏产业支撑,终是空中楼阁。[page]
四、发展中国家的血泪课:自主权才是硬道理
这场风波,给所有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:2025年的经济全球化时代,没有真正的自主权,就难有平等外交地位。东大能挺直腰杆,靠的不是口号,而是实打实的产业实力与技术积累——稀土牌、完备工业体系、巨大内需,样样是应对霸凌的盾牌。反观印度,莫迪政府需放下虚妄攀比,踏踏实实补上工业化必修课:政策连贯性、基建投入、科研培育,缺一不可。
证据指出,印度经济占GDP 16%的农业面临崩溃,农民利益攸关选票。莫迪访华想谈三件事:是否续购俄罗斯石油、推动中印关系解冻、扩大经贸合作。但东大态度明确——合作基于互惠,印度需展现“战略自主”,而非投机取巧。看官且看,中美博弈升级下,印度若继续“夹在中间”,只会沦为棋子;唯有脚踏实地发展自身,将年轻劳动力、市场潜力转化为竞争力,才能赢得尊重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