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的头一周,中东这片自古便是帝国坟场的焦土,向全球霸主美国砸出了三记势大力沉的重锤,锤锤到肉,锤锤见血。这三锤,不仅砸得白宫眼冒金星,更是精准地捅穿了美利坚中东政策那早已千疮百孔的遮羞布,将其三个深藏已久的致命伤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。笔者今日便与诸位看官细说端详,看看这灯塔的光环,在中东的沙尘暴里是如何黯淡无光的。
7月11日,约旦河西岸辛吉勒镇,一个年仅20岁的生命——巴勒斯坦裔美国青年赛义夫·穆萨拉特,在光天化日之下,被一群以色列定居者围殴致死。惨剧细节令人发指:救护车被定居者阻拦长达三小时,其兄拼死将其拖至车旁时,人已在送医途中气绝。一同遇难的,还有一名当场被枪杀的巴勒斯坦青年。
此子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坦帕,持美国护照,是法律意义上不折不扣的美国公民。家属悲愤交加,泣血恳求母国政府介入调查,严惩凶手。以色列军方更是娴熟甩锅,将责任归咎于“巴勒斯坦人先扔石头”。[page]
这“冷处理”背后,是华盛顿根深蒂固的“双标”顽疾和战略短视。看官须知,拜登时期尚能象征性制裁几名极端定居者,而特朗普今年1月甫一上台,立刻撤销了这些制裁。面对自己公民被“亲密盟友”的国民活活打死,美国政府的沉默与偏袒,无异于自毁国家保护公民这一最根本的契约精神。其“人权卫士”的假面,在穆萨拉特的血泊中碎得连渣都不剩。此乃美国第一大致命伤——国家信誉与护民能力的双重破产。连自家公民在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上都无法提供保障,甚至因政治考量而选择性失明,灯塔的光,还能照亮谁?这不仅寒了海外游子之心,更是对其全球领导力的釜底抽薪。国内移民社区的怒火与民主党的猛烈抨击,已让特朗普政府焦头烂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