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军困局:精锐折戟、军援断供、沦为“战壕活靶”
“野兽旅”的狂飙突进,固然有其战术勇猛和地形便利的因素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,在于乌军整体已陷入难以自拔的战略困局。
反击无力,被动挨打: 纵观整个2025年(1月至7月),在俄乌前线残酷的消耗战中,乌军“在正面战场甚至打不出一个像样的战术反击”。这与2022-2023年乌军还能组织局部反攻形成鲜明对比。俄军已形成一套成熟的“反反击” 战术体系:利用无人机第一时间发现乌军进攻纵队坐标,随后BM-21“冰雹”火箭炮和2S3型152毫米自行火炮进行覆盖射击,猛烈炮击后乌军装甲车辆电子战设备大多失效,俄军FPV无人机和光纤制导无人机随即出动“收割”,最后再由温压弹和火箭炮清理躲入房屋的残兵。这套组合拳下,乌军任何反击企图都代价高昂且收效甚微。
兵力枯竭,装备奇缺: 所有战线上,乌军都“严重缺乏人员”。更致命的是,其“装甲平台和机动载具损失太大”。在库尔斯克方向几个月的战斗,就损失了“上千辆坦克装甲和防地雷车”;在别尔哥罗德方向两个星期的冲击,又损失了“2个旅的大部分装甲车辆和防地雷车”。雪上加霜的是,关键的外部输血——“北约军援”,“已经1年多没有更多援助”。结果就是,大部分乌军部队因缺乏机动载具,被迫固守战壕,“难以进行机动”,完全丧失了战场灵活性,沦为被动挨打的“固定靶”,只能眼睁睁看着防线被俄军“从各个方向捅穿”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