叙利亚的悲剧在于,其国家命运在强权博弈的夹缝中,被切割得支离破碎。以色列的“精明”在于,它精准地抓住了对手最虚弱的时刻,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和法律上的永久收益。然而,国际政治的吊诡之处在于,今日看似稳固的“既成事实”,在未来的历史洪流中,未必不会被冲垮。阿拉伯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耻辱感,不会因一纸屈辱的条约而消散。
中东格局的重塑已非“或将”,而是正在进行时。以色列凭借其军事优势和美国的背书,正试图以戈兰高地为杠杆,撬动整个地区的规则向其倾斜。但这场重塑充满凶险:
对叙利亚而言,暂时的妥协换不来长治久安,民族尊严的丧失和战略要地的永久丢失,终将成为政权难以承受的诅咒。
对以色列而言,贪得无厌的扩张终将触碰地区承受力的极限,可能引爆更大规模的冲突,最终陷入“越追求绝对安全,越不安全”的悖论。
对地区而言,强权逻辑取代国际法,将导致安全困境加剧,军备竞赛升温,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滋生土壤更加肥沃。
联合国安理会虽延长了戈兰高地维和任务,强调缓冲区内不应有其他军事力量存在、叙利亚主权领土完整必须恢复, 但在大国角力和以色列的既成事实面前,这份声明显得苍白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