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迪政府为何甘冒国际耻笑的风险,也要将惨败包装成“史诗级胜利”?答案藏在2025年大选的倒计时里。当印度青年失业率突破28%、2亿农民因农业改革破产时,“对巴强硬”成了转移矛盾的万能药方。
这套“魔术”并非首次上演:2019年印巴冲突后,莫迪支持率逆势飙升6%;2020年中印边境摩擦期间,人民党趁机推动《公民身份法》修正案,将国内穆斯林族群污名化为“潜在叛国者”。如今,面对外资单日抛售12亿美元国债、卢比汇率崩盘的危局,莫迪再次掏出了民族主义的“祖传宝箱”——只不过这次,箱子里装的不是灵丹妙药,而是饮鸩止渴的毒酒。[page]
四、信息迷雾与认知战:谁在定义“真相”?
在这场舆论混战中,印度展现了令人咋舌的“创造性”。社交媒体上,巴军公布的导弹残骸被打成“好莱坞道具”;法国情报官员的证词被曲解为“西方阴谋”;甚至连自家空军将领承认“存在技术故障”的发言,也被剪辑成“印军主动示弱的高风亮节”。这种将“否认-混淆-反咬”三连招玩到极致的操作,堪称现代认知战的“行为艺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