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尽管炮射导弹在某些场景下表现出色,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。例如,在面对高机动目标时,激光束可能因目标快速移动而失去锁定,导致导弹脱靶。此外,由于发射平台自身的安全性较低,一旦被敌方发现,可能会成为优先打击的目标。
四、中国引进俄式激光驾束制导导弹的历史背景
早在上世纪90年代,中国就从俄罗斯引进了两系三型的激光驾束制导炮射导弹,包括125毫米口径的9M119系列和100毫米口径的9M117系列。这些导弹被广泛应用于96式、99式主战坦克以及04式步战车等装备上,并经过国产化改进后形成系列化产品。
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,中国逐步掌握了激光驾束制导技术的核心原理,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炮射导弹。例如,国产125毫米炮射导弹不仅继承了俄式导弹的优点,还进一步提升了射程和精度。
五、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
尽管目前的激光驾束制导炮射导弹在精确打击领域表现优异,但其技术仍有改进空间。例如:
提升作用距离:通过优化激光波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,延长导弹的有效作用距离。
增强抗干扰能力:开发新型抗干扰技术,提高激光驾束制导系统的可靠性。
多用途发展:将炮射导弹应用于更多平台,如轻型装甲车和无人机,以扩大其作战范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