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机鏖战13分钟:南亚苍穹上演电子迷雾与心理博弈的现代空战样本
笔者按: 当印度空军飞行员在无线电中嘶吼“报告空中爆炸”时,这场载入史册的印巴空战已不再是单纯的装备对决,而是数据链绞杀与心理震慑的复合战场。看官且随笔者拨开迷雾,复盘这场教科书级空战背后的四大胜负手。
一、13分钟闪电战:预警体系与指挥链的极限测试
5月7日凌晨0时10分,巴基斯坦ZDK-03预警机雷达屏骤现密集光点——印军“阵风”战机群以超低空突袭姿态逼近控制线。按常规作战流程,从目标识别到拦截决策至少需30分钟,但巴空军指挥中枢硬是在2分钟内完成作战推演,0时23分便完成歼-10C、枭龙Block3混编中队的紧急升空。这背后是预警机-地面指挥所-防空导弹阵地的数据链直连体系在支撑:雷达捕获目标瞬间,火控参数已同步至飞行员头盔显示器,巴军甚至能在战机滑跑阶段完成导弹预热。
反观印军,其引以为傲的“阵风+流星导弹”组合却陷入致命混乱。巴方公布的录音显示,当僚机被霹雳-15凌空打爆时,印军长机飞行员惊恐呼叫:“确认爆炸方位!我机群是否遭伏击?”而地面指挥所竟回复“保持通讯静默”。这种电子迷雾中的指挥脱节,直接导致印军三架“阵风”在53-93公里外相继化作火球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