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敌人有可能在战争初期进行的大规模空袭己方机场的情况,就需要依托防空大系统进行反制,同时要建设超级加固机堡,或者开掘山体建设洞窟机堡,这种机堡比较类似战略导弹的发射井或洞窟阵地,是使用厚实的钢筋混凝土建设,或者直接在岩石山体里开掘加固型机堡,这样就不怕核武器或常规武器的打击。
为了降低机堡高度,缩小防原子大门的尺寸,增强防御力,甚至要在大门上方开一个仅能容纳垂尾的缝隙。这样就可以把洞窟的尺寸做的尽量小,防护力尽量强。过去我国空军就修建了很多专门为歼-6战斗机服务的洞窟式机堡。
北欧瑞典空军的战斗机为了适应洞窟机场,甚至把Saab-37战斗机设计成了折叠式垂尾。这样的设计满足了在高度较低的山洞机库中部署的需求。
中国空军早期的飞机洞库。中国空军对于山体洞窟机堡的应用早有心得,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,我军就在很多重要军用机场修建有具备了三防设施的洞窟机堡,能够承受核武的直接打击,上图就是某废弃机堡的防原子大门。
冷战结束后,经过了海湾战争。关于加固机堡的作用,各国空军有了两种结论。
一种看法认为随着钻地弹和精确制导弹药的出现,加固机堡的抗打击能力不足。这一点在海湾战争中得到印证,伊拉克军队花巨资建设了超级加固机堡,有些比北约空军的机堡还要坚固,但美军使用一枚斯拉姆导弹炸开大门,然后再朝门里面发射一枚,就能摧毁机堡。后来,美国使用宝石路III型激光制导钻地炸弹直接从机堡顶部垂直攻击,轻易就能穿透机堡的顶部防护层,摧毁机堡里的飞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