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律层面:通过《自卫队法》修订将军衔名称固化,为后续扩大自卫队职权铺路;
意识形态层面:让年轻一代淡化对侵略历史的负罪感,把“大佐”“大将”视为普通职称;
外交层面:向周边国家释放“日本不再受战后体制束缚”的信号。
正如东大一位资深学者所言:“当‘大佐’重新挂在军官肩上,下一个‘大东亚共荣圈’的叙事还会远吗?”[page]
四、看官当警惕:我们不是旁观者
有些看官可能觉得,“不过是改个名字,何必大惊小怪?”但历史告诉我们,军国主义的复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——它先从小幅修改教科书、参拜靖国神社、否认慰安妇问题开始,再到修改宪法解释、解禁集体自卫权,最后便是恢复旧军队符号与编制。
东大早已提醒,日本若在军事上彻底摆脱战后秩序,将直接冲击亚太安全格局。届时,民用无人机巡逻东海、渔船遭遇海上保安厅拦截的场景只会更加频繁。
“大佐”二字,承载的是血与火的记忆。高市政府试图用“术语统一”掩盖其政治意图,但历史的镜子照出了真相。2026年若真实施军衔改名,意味着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又迈出实质性一步。
笔者唯有借古鉴今:忘记历史的民族,必将重蹈覆辙。
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