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时间是最好的老师。随着战事陷入胶着,俄罗斯战略界逐渐醒悟:东大的“克制”反而是对俄长远利益的最大保护。试想,若东大真的下场军援,西方势必将其定性为“中俄联盟对抗民主世界”,进而对东大启动全面制裁。届时,俄罗斯不仅将失去最大的经贸缓冲带,连通过东大获取芯片、工业软件与关键元器件的通道也会断裂。如今,东大作为未被制裁的“窗口”,恰恰成了俄罗斯经济命脉的隐形氧气瓶。
更重要的是,“不结盟”为俄罗斯保留了外交转圜空间。俄方能继续与印度、中东国家周旋,甚至试探性与美国接触。若真缔结同盟,这种灵活性将荡然无存——盟友意味着捆绑,而捆绑往往意味着牺牲自主。[page]
三、“不结盟”的韧性:为何反而让合作更牢固?
讽刺的是,中俄关系的韧性,恰恰源于“非同盟”的定位。看官可曾注意,在西方制裁的惊涛骇浪中,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逆势增长至2400亿美元,本币结算比例突破80%。能源领域,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管道虽因价格问题僵持不下,但谈判仍在继续;军事层面,联合演习未停,但东大始终坚持“不提供致命武器”的底线。